70年彈指一揮間,濟源發生了哪些變化?是什么造就出如此多彩的濟源?10月9日上午,“壯麗70年·奮斗新時代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濟源專場在鄭州舉行。
發布廳外展示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濟源的發展成就。在聚光燈的照耀下,展板上近百幅照片,全方位、多角度展現出新時代下濟源獨特、光彩、輝煌的一面。
展板區分城之譽、城之魂、城之魅、城之基、城之諧5大版塊。在這里,大家了解到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,是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,先后榮獲“全國文明城市”“國家衛生城市”“國家園林城市”等20余項國家級榮譽;了解到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先后20余次在重大場合提及愚公移山精神,更賜予了它新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征;了解到濟源人文歷史悠久、文化遺產豐厚、旅游資源豐富,于今年成功入選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;了解到濟源工業基礎雄厚,工業化水平超過70%,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、白銀生產基地,白銀產量占全國的12%;了解到濟源是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鄉一體化示范城市,人民群眾安全感、幸福感、獲得感不斷增強……
耀眼的成績和華麗的數據,無不闡釋著濟源人民“咬定目標、苦干實干、鍥而不舍、久久為功”的城市精神。
感受了濟源的“昨天,今天和明天”,大家坐下來喝喝茶怎么樣。在一旁的文創區,茶藝師早就煮好了盧仝綠茶供人享用,清香撲鼻、沁人心脾。濟源盧仝煎茶技藝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。當天,茶藝師蘇驛在現場還表演了精湛的茶道技藝。
她介紹,隨著時代的變遷,“茶仙”盧仝漸漸被遺忘,盧仝墓也淹沒在平民墓冢之間。然而,在前輩們的不斷挖掘下,盧仝煎茶技藝就像散落在王屋山鄉野的文化珍珠,拂去其身上的歷史風塵,重新釋放出璀璨光華,讓人們認識它,珍愛它,呵護它,使這些被遺忘的文化成為濟源文化建設的寶貴資源。
文創區還展示有融入濟源元素的天壇硯、白銀制品等,讓參觀者更深入地了解濟源文化旅游產品的底蘊和魅力。(記者 李楠)
在濟源,每100人中就有10人是注冊志愿者。他們的年齡有大有小,有青春妙齡的少年,也有退休多年的耄耋老人。因為同一個夢想,他們組成一支隊伍,利用各自的專長,義務為他人進行社會服務